1. 首页 > 游戏攻略

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 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日

作者:admin 更新时间:2025-10-26
摘要:昨天(10月24日)傍晚,我刚把当天的热榜选题发给排版同事,手机里的“人大发布”公众号突然弹出推送——十四届全国人大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:将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。

作,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 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日

 

昨天(10月24日)傍晚,我刚把当天的热榜选题发给排版同事,手机里的“人大公开”公众号突然弹出推送——十四届全国人大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:将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。

作为跑过5年历史专题的老记者,我盯着屏幕里的“决定”二字,突然想起3年前采访的那位台湾老茶农。当时他攥着一本泛黄的《台湾光复纪实》,指节泛白地说:“小李,我10岁那年跟着阿爸去台北看受降仪式,街头的鞭炮响了整宿,阿爸说‘咱们终于回家了’——可现在有些台湾小孩,居然问‘光复是啥?’”

这句话像根细针,扎得我这些年总想着“得把这段历史掰扯明白”。1945年的10月25日,台北市公会堂(今中山堂)前的广场挤得水泄不通。当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主官陈仪念出“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”时,台下的老百姓突然爆发出哭声——那是被殖民50年后,终于能喊出“我是中国人”的释放。我曾在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查到过一份当时的《台北日报》,头版深入了解用粗体字写着:“祖国的孩子,欢迎回家”。

为啥要专门设这个纪念日?上周我跟全国人大的兄弟聊过,他说这些年收到的提议函堆了半抽屉——有台湾退休教师写的“想让孙子了解爷爷的‘回家故事’”,有大陆知青后代寄的“课本里的‘台湾光复’该有更鲜活的注脚”,甚至还有海外华侨拍来的视频:“大家在纽约街头举着‘台湾是中国的’标语,可年轻人总问‘有证据吗?’”

证据从来不是藏在档案馆里的冷文件。去年我去厦门采访,遇到一位在大陆做文创的台湾姑娘。她翻出手机里的老照片——那是她太奶奶当年在台北街头举着“欢迎祖国军队”的纸牌,眼角的皱纹里都是笑:“太奶奶临终前说,她最骄傲的事,是1945年那天,把家里最后一碗米煮成粥,端给了路过的解放军战士。”姑娘说,她做的文创产品里,专门加了“10月25日”的印章:“不是为了卖货,是想让更多人了解,大家的根,从来都连在一起。”

沈春耀主任在说明里说的那句话,我记了整整一页纸:“设立这个纪念日,不是为了‘翻旧账’,是为了‘守初心’——守住抗战胜利的果实,守住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铁证,守住两岸同胞共同的民族记忆。”就像我重庆老家的老邻居张爷爷,当年跟着部队去台湾接收,过来时带了一把台北的泥土:“这土跟重庆的红土壹个味儿,都是咱中国的土。”

今晚我编辑这条新闻时,特意加了段1945年台北受降仪式的彩色修复影像。画面里,穿中山装的官员念完誓词,台下的老百姓突然涌上去,把手里的鲜花往士兵怀里塞——那场景,像极了重庆解放时,我奶奶举着小旗子在朝天门码头等我爷爷的样子。原来不管是海峡这边还是那边,“欢迎回家”的热诚,从来都是一样的滚烫。

明天就是10月25日了,我在新闻点评区留了个难题:“你身边有关于台湾光复的故事吗?”刚才刷到一条留言,是个00后姑娘写的:“我爷爷是台湾人,他说当年从台北坐轮船回福建,船靠岸时,奶奶在码头喊‘阿强,到家了’——爷爷说那声‘到家了’,他记了一辈子。”

其实对于中国人来说,“台湾光复纪念日”从来不是啥子“政治符号”,它更像一枚“历史路标”——指着1945年的那声“回家”,指着大家共同的根,指着全部中华儿女心里最朴素的梦想:“咱们,要永远在一起。”

就像我今晚给台湾的那位老茶农发的消息里写的:“阿伯,无论兄弟们当年的梦想实现了——现在全中国的人,都了解10月25日是台湾回家的日子。”他回复我壹个红包,附言:“明天我要给孙子讲那声鞭炮响,告知他,咱们的家,从来都没分开过。”

这大概就是这个纪念日最动人的意义吧——它把“团圆”两个字,刻进了每个中国人的日子里,让大家不管走多远,都能顺着“历史路标”,找到回家的路。